close

  中新網7月21日電 據美國僑報網編譯報道,舊金山是全美房租最高的城市之一,同時該市的埃利斯法案(Ellis Act)也對租戶造成不便。該法案於1985年生效,法案允許房東驅逐房客,終止租賃。由於舊金山華埠房屋的租金只有其它社區的1/3,自然成為新移民的最佳選擇。但不可忽視的是,華埠也是舊金山最擁擠以及安全健康問題最大的社區。
  據《新美國媒體》(New American Media)20日報道,面對租金上漲以及房屋殘舊的局面,華埠低收入的高齡租戶沒有坐以待斃,他們正試圖跨越語言和文化障礙,聯合起來,努力改變自己的社區面貌。
  4口之家蝸居4平米小屋
  華埠社區發展公司(CCDC)執行董事諾曼方(Norman Fong,音譯)表示,大部分游客只是走馬觀花看到華埠繁榮的一面,但他們根本看不到華埠的另一面。事實上,在華埠,幾乎所有的飯店、商店與旅店都是廉價單人房。因為住處擁擠,沒有活動空間,華埠居民每天都會前往花園角廣場(Portsmouth Square)遛彎透氣。“這裡就像社區的客廳。”方先生說。
  李明黨(Lee Ming Dang,音譯)一年前與丈夫帶著兒子、女兒從中國移居美國。現在一家4口住在長7英尺(約合2.1336米),寬7英尺的單間里,房裡只有兩個凳子和一個上下鋪。全家人只能在床上休息、吃飯與睡覺。李女士和女兒睡下床,她的丈夫和兒子睡上床。
  這個小小的單間月租為300美元,即使在華埠,這都是非常低的房租。李女士說,他們一家人只能負擔得起這樣的費用。李女士的丈夫沒有找到全職工作,現在是一名門衛,拿著微薄的薪水。
  像李女士這樣的情況不是個案。很多年前,華埠的新移民都是先住在廉價單人間,等經濟富裕就搬去大一些的住所。但現在由於房租上漲且薪水漲幅有限,即使是在美國生活多年的移民也只能一直住在這種小屋中。
  李萍葉(Lee Ping Yee,音譯:與李明黨沒有血緣關係)2004年來到美國,她和女兒在廉價單人間中已居住了5年。每當女兒的朋友來訪,李萍葉就沒有地方坐,只能站在門口。當記者在門口採訪她時,走廊正好停電了。
  李萍葉說,這種廉價單人間經常停電,只能等到鄰居做完飯,她家才能有電,然後再開始做晚飯。作為在美國生活10年的華裔移民,對於自己現在的生活狀況,李萍葉坦誠感覺很崩潰。
  李萍葉表示,自己沒有錢買房,甚至養育女兒都很辛苦。“女兒經常問我要錢,說要買吃的,但我真的沒有。”她說。
  社區尋求改變
  像很多華埠居民一樣,李萍葉英語水平和收入都有限,對生活沒有太多要求,不過她們並不是無能為力。這些華裔居民大都是社區租戶協會(CTA)的成員。26年前,當華埠一棟公寓樓的租戶遭到業主驅逐,提起訴訟並勝訴後,居民們一起建立了這個協會。
  社區居民梁文豪(Leung Wing Ho,音譯)表示,社區租戶協會拯救了他的家。梁文豪退休後,遭到業主驅逐。“我當時很擔心,因為我是老人,收入也有限。”他說。不過通過社區租戶協會的幫助,他們贏得了繼續在出租房居住的機會,業主後來也撤銷了拆遷通知。
  現在,梁先生就是社區租戶協會的主席,該協會的會員達到1000名。協會工作人員會定期為會員舉辦講座,解釋關於住房以及社保福利等方面的政策。
  2013年,中國移民李金枝(Gum Gee Lee,音譯)與丈夫李盼祥(Poon Heung Lee,音譯)在舊金山華埠一間出租房生活了30多年後,遭到新業主驅逐。這對老夫婦就得到社區租房協會的支持,雖然最終老夫婦搬離了原來出租房,但最後還是找到了合適的住處。
  每周三,協會會員都會在辦公室開會,分享最新信息。他們還創作了自己協會的會歌。“唱歌能帶給我們快樂與勇氣,讓我們為自己的生活奮鬥。”梁先生說,每年都有大約100名新會員加入社區租戶協會。(王青)  (原標題:舊金山華埠居民的蝸居生活:4平方米小屋住4人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s36jsorv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